噪声是职业危害中最常见的一种,非常普遍,与其对应的职业伤害是听力下降甚至失聪。听力下降是有一个过程和一定周期的,所以这种危害的症状会延迟出现。那么,应该怎样预防职业性的听力损伤,怎样判断是否是在企业就职期间造成的损伤呢?企业该采取什么措施在保护职工健康的同时,也保护自己的利益呢?
单纯从医学角度来看的话,职业性听力损伤和非职业性听力损伤应该是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在职业病诊断和职业病等级评定时,会考虑和调查非工作因素的影响,如遗传、病史、药物影响等非工作相关的因素。而作为企业来讲,则需要进行主动管理。
首先,企业需要进行岗前、岗中和离岗职业健康体检。
听力损失发生时,最早通常发生在高频段,这时候并不影响语言交流,受损员工也不会太在意。但是在高频段听力损失达到40db(A)时,开始向语频段发展,一般5年内,语频段就可能会达到10db(A)的听力损失。
所以员工上岗前就要先进行岗前体检,这样马上就会发现他的听力是否异常。之后每年的岗中体检时如果发现高频有听阈变化,就应作为一个“事故”进行调查并实施健康监护,观察其发展。最终判断是否需要提前安排员工离开噪音作业环境。在职工离职时,也需要安排其进行听力检测,确认其听力在工作期间没有受损。
其次,企业应采取主动有效的措施,做好听力保护的工作。
在噪声超标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倾向于选择PPE这种低成本的补救方式。但是PPE毕竟是一种被动的手段,其效果还要通过个体佩戴习惯、检测、体检等方式来保证。而且声音过高时,PPE也不一定能减少噪声至可接受范围。实际上,一旦出现听力损失,就算工厂提供了PPE,也很难说完全没有责任。这种情况一般是不追究员工是否存在过失的,只看员工的伤害是否是由于工作环境导致的。
通常在业界认为,噪声少于80分贝时,对听力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体现到工厂的管理上就是无需对作业区域内员工进行听力方面的职业健康检查。尤其是对于人多的企业,与其让大量员工遭受噪声的困扰,工厂还要费心费时费金钱去管理,还不如一次性投入,采用工程降噪的手段,将噪声危害从源头上消除。
最后,企业还需要定期对职业的作业环境进行监测,保存完整的体检、监测资料。
目前员工的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也慢慢增强,离职后对以前工作过的单位提出质疑也时有发生。现在的法律法规要求企业为举证责任方,也就是当有员工提出质疑时,企业要能提供足够证据证明企业的现场、管理是合规的,不会导致员工听力受损。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员工健康档案,通常是需要永久保留体检、监测等记录。
有很多企业觉得反正没有员工反对,还费钱,就不去做改善,或是监测,或是职业健康体检。其实这些手段并不是给员工的福利,而是保护企业自己的。
prev:怎样预防噪声带来的危害?
next: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滴水湖举行
Company Profile
Our advantages
Corporate culture
Certificates
Acoustic Laboratory
Acoustic Detection Technology
Consultant
Acoustic Laboratory
Industrial noise reduction
Expert advisers
Anechoic chamber
Mute Room
Reverberation and Soundproof room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Scan the QR code